合金元素的影响
不同的合金元素对不锈钢的性能有特殊的影响。所有合金元素、热处理以及在某种程度上杂质的综合作用决定了特定钢种的性能。应该注意的是,合金元素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因不同类型的不锈钢而异。
铝 (Al)
如果大量添加,铝可以提高抗氧化性,并为此目的用于某些耐热等级。在沉淀硬化钢中,铝用于形成金属间化合物,从而提高时效状态下的强度。
碳 (C)
碳是一种强大的奥氏体成型剂,还可以显着提高机械强度。在铁素体等级中,碳大大降低了韧性和耐腐蚀性。在马氏体牌号中,碳会增加硬度和强度,但会降低韧性。
铈 (Ce)
铈是稀土金属 (REM) 之一,少量添加到某些耐热等级中,以提高高温下的抗氧化性。
铬 (Cr)
铬是最重要的合金元素,因为它使不锈钢具有一般的耐腐蚀性。所有不锈钢的 Cr 含量至少为 10.5%。此外,耐腐蚀性增加了较高的铬含量。铬还增加了高温下的抗氧化性,并促进了铁素体微观结构。
钴 (Co)
钴用于马氏体钢,可提高硬度和抗回火性,尤其是在较高温度下。
铜 (Cu)
铜提高了对某些酸的耐腐蚀性并支持奥氏体微观结构。此外,还可以添加它以减少为提高切削加工性而设计的材质的加工硬化。此外,还可以添加它以提高成型性。
钼 (Mo)
显著提高了对均匀和局部腐蚀的抵抗力。它略微提高了机械强度,并极大地促进了铁素体微观结构。然而,钼也增加了铁素体钢、双相钢和奥氏体钢中形成第二相的风险。在马氏体钢中,由于钼对碳化物沉淀的影响,钼在较高的回火温度下会增加硬度。
锰 (Mn)
锰通常用于提高热延展性。它对铁素体/奥氏体平衡的影响随温度而变化:在低温下,锰是奥氏体稳定剂,但在高温下,它会稳定铁素体。锰增加了氮的溶解度,用于在双相不锈钢和奥氏体不锈钢中获得高氮含量。锰作为奥氏体成型剂,也可以替代不锈钢中的部分镍。
镍 (Ni)
镍通常会增加延展性和韧性。添加镍的主要原因是促进奥氏体微观结构。它还可以降低活性状态下的腐蚀速率,因此在酸性环境中是有利的。在沉淀硬化钢中,镍还用于形成用于提高强度的金属间化合物。在马氏体钢牌号中添加镍,同时降低碳含量,可以提高可焊性。
铌 (Nb)
铌是一种强铁素体和碳化物形成剂,并促进铁素体结构,就像钛一样。在奥氏体钢中,添加铌以提高抗晶间腐蚀能力(稳定牌号)。此外,它还能增强高温下的机械性能。在铁素体牌号中,有时会添加铌和/或钛以提高韧性并最大限度地降低晶间腐蚀的风险。在马氏体钢中,铌会降低硬度并增加抗回火性。
氮 (N)
氮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奥氏体成型剂,还可以显著提高机械强度。它还增强了对局部腐蚀的抵抗力,尤其是与钼结合时。在铁素体不锈钢中,氮气会严重降低韧性和耐腐蚀性。在马氏体牌号中,氮会增加硬度和强度,但会降低韧性。
硅 (Si)
硅可以提高抗氧化性,无论是在高温下还是在低温下的强氧化性溶液中。它促进铁素体微观结构并提高强度。
硫 (S)
某些不锈钢中添加硫以提高其可加工性。在这些牌号中存在的水平上,硫会略微降低耐腐蚀性、延展性、可焊性和可成型性。可以添加较低含量的硫以减少加工硬化,从而提高成型性。硫含量的略微增加也提高了钢的焊接性。
钛 (Ti)
钛是一种坚固的铁素体和碳化物形成剂,可降低有效碳含量并以两种方式促进铁素体结构。通过添加钛,奥氏体钢的抗晶间腐蚀(稳定等级)增加,以及碳含量和高温下的机械性能得到改善。在铁素体牌号中,添加钛以提高韧性、成型性和耐腐蚀性。在马氏体钢中,钛与碳结合降低了马氏体硬度并增加了抗回火性。在沉淀硬化钢中,钛用于形成用于提高强度的金属间化合物。
钨 (W)
钨在大多数不锈钢中都以杂质的形式存在,尽管它被添加到一些特殊等级中,例如超级双相钢牌号 4501,以提高抗点蚀性。
钒 (V)
钒在较低温度下形成碳化物和氮化物,促进微观结构中的铁素体,并增加韧性。由于它对存在的碳化物类型的影响,它增加了马氏体钢的硬度。它还增加了回火阻力。它仅用于可硬化的不锈钢。
纯镍201
Monel400
INCOLOY800H
20合金
INCOLOY825
INCONEL600
INCONEL625
哈氏合金C276
哈氏合金C22
904L
N08926
N08367
254SMO
253MA
双相钢2507
双相钢2205
专注纯镍201,哈氏合金C276,C22,C2000,B2,B3镍基合金625,600,825,800H,20合金,蒙乃尔400;超级奥氏体不锈钢904L,1.4529,6XN,254SMO,253MA,双相钢2507,2205材料的现货销售
专注:纯镍201,哈氏合金C276,C22,C2000,B2,B3镍基合金625,600,825,800H,20合金,蒙乃尔400;
超级奥氏体不锈钢904L,1.4529,6XN,254SMO,253MA,双相钢2507,2205.以上材料整板及板棒切割销售业务
材料主要来自:德国VDM,法国阿赛洛,奥托昆普Outokumpu,美国哈氏Haynes,美国超合金SMC,美国冶联ATI,日本冶金,宝武特钢,山西太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