扫描二维码
联络我们微信
全国服务热线:
13818373620
镍基合金·特殊不锈钢现货供货商
4⽉7⽇,⼯信部等六部⻔联合印发《关于“⼗四五”推动⽯化化⼯⾏业⾼质 量发展的指导意⻅》(以下简称《意⻅》)。《意⻅》提出, 到2025年,⼤宗 化⼯产品⽣产集中度进⼀步提⾼,产能利⽤率达到80%以上;⼄烯当量保障⽔ 平⼤幅提升,化⼯新材料保障⽔平达到75%以上。化⼯园区产值占⾏业总产值 70%以上。 ⽯化化⼯⾏业是国⺠经济⽀柱产业,经济总量⼤、产业链条⻓、产品种类 多、关联覆盖⼴,关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、绿⾊低碳发展、⺠⽣福祉改 善。“⼗三五”以来,我国⽯化化⼯⾏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,经济运⾏质量和效 益稳步提升,⽯化化⼯⼤国地位进⼀步巩固。但⾏业创新能⼒不⾜、结构性⽭ 盾突出、产业布局不尽合理、绿⾊安全发展⽔平不⾼等问题依然存在。“⼗四 五”是推动⾏业⾼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,⾏业结构调整、转型升级将进⼀步加 快。 五项主要⽬标 《意⻅》提出,到2025年,⽯化化⼯⾏业基本形成⾃主创新能⼒强、结构 布局合理、绿⾊安全低碳的⾼质量发展格局,⾼端产品保障能⼒⼤幅提⾼,核 ⼼竞争能⼒明显增强,⾼⽔平⾃⽴⾃强迈出坚实步伐。要努⼒实现以下 五⽅⾯ 主要⽬标: 1、加快创新发展。到2025年,规上企业研发投⼊占主营业务收⼊⽐重达 1.5%以上。突破20项以上关键共性技术和40项以上关键新产品。 2、调整产业结构。⼤宗化⼯产品⽣产集中度进⼀步提⾼,产能利⽤率达到 80%以上;⼄烯当量保障⽔平⼤幅提升,化⼯新材料保障⽔平达75%以上。 3、优化产业布局。城镇⼈⼝密集区危险化学品⽣产企业搬迁改造任务全⾯ 完成,形成70个左右具有竞争优势的化⼯园区。到2025年,化⼯园区产值占⾏ 业总产值70%以上。 2 4、推动数字化转型。⽯化、煤化⼯等重点领域企业主要⽣产装置⾃控率 95%以上,建成30个左右智能制造示范⼯⼚、50家左右智慧化⼯示范园区。 5、坚守绿⾊安全。⼤宗产品单位产品能耗和碳排放明显下降,挥发性有机 物排放总量⽐“⼗三五”降低10%以上,本质安全⽔平显著提⾼,有效遏制重特 ⼤⽣产安全事故。 六项重点任务 《意⻅》围绕主要⽬标,聚焦创新发展、产业结构、产业布局、数字化转 型、绿⾊低碳、安全发展等重点难点,提出 六项重点任务。 ⼀是提升创新发展⽔平。完善创新机制,攻克核⼼技术,实施“三品”⾏ 动,增加材料品种规格,加快发展⾼端化⼯新材料产品,积极布局前沿化⼯新 材料,提⾼绿⾊化⼯产品占⽐,⿎励企业培育创建品牌。 ⼆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。强化分类施策,科学调控⽯油化⼯、煤化⼯等传 统化⼯⾏业产业规模,有序推进炼化项⽬“降油增化”,促进煤化⼯产业⾼端 化、多元化、低碳化发展。同时,动态更新⽯化化⼯⾏业⿎励推⼴应⽤的技术 和产品⽬录。 三是优化调整产业布局。统筹项⽬布局,推进新建⽯化化⼯项⽬向资源环 境优势基地集中,推动现代煤化⼯产业示范区转型升级。持续推进城镇⼈⼝密 集区危险化学品⽣产企业搬迁改造。引导化⼯项⽬进区⼊园,推动化⼯园区规 范发展。 四是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。加快新技术、新模式与⽯化化⼯⾏业融合。发 布⽯化化⼯⾏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。 五是加快绿⾊低碳发展。发挥碳固定碳消纳优势,有序推动⽯化化⼯⾏业 重点领域节能降碳,推进炼化、煤化⼯与“绿电”、“绿氢”等产业耦合以及⼆氧化 碳规模化捕集、封存、驱油和制化学品等示范。发展清洁⽣产,构建全⽣命周 期绿⾊制造体系。促进⾏业间耦合发展,提⾼资源循环利⽤效率。有序发展和 科学推⼴⽣物可降解塑料,推动废塑料、废弃橡胶等废旧化⼯材料循环利⽤。 3 六是夯实安全发展基础。提升技术和管理⽔平。增强炼化⾏业轻质低碳原 料、化肥⾏业磷钾矿产资源保障,稳妥推进磷化⼯“以渣定产”,确保化肥稳定 供应,保护性开采萤⽯资源,⿎励开发利⽤伴⽣氟资源,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 全稳定。 《意⻅》原⽂如下 ⼯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和改⾰委员会 科学技术部 ⽣态环境部 应急管理部 国家能源局 关于“⼗四五”推动⽯化化⼯⾏业⾼质量发展的指导意⻅ ⼯信部原联〔2022〕34号 ⽯化化⼯⾏业是国⺠经济⽀柱产业,经济总量⼤、产业链条⻓、产品种类 多、关联覆盖⼴,关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、绿⾊低碳发展、⺠⽣福祉改 善。为贯彻《中华⼈⺠共和国国⺠经济和社会发展第⼗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 远景⽬标纲要》,落实《“⼗四五”原材料⼯业发展规划》,推动⽯化化⼯⾏业 ⾼质量发展,制定本意⻅。 ⼀、总体要求 (⼀)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⾊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⾯贯彻党的⼗九⼤和⼗ 九届历次全会精神,⽴⾜新发展阶段,完整、准确、全⾯贯彻新发展理念,构 建新发展格局,以推动⾼质量发展为主题,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⾰为主线, 以满⾜⼈⺠美好⽣活需要为根本⽬的,以改⾰创新为根本动⼒,统筹发展和安 4 全,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,⼤⼒发展化⼯新材料和精细化学品,加快产 业数字化转型,提⾼本质安全和清洁⽣产⽔平,加速⽯化化⼯⾏业质量变⾰、 效率变⾰、动⼒变⾰,推进我国由⽯化化⼯⼤国向强国迈进。 (⼆)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。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⽤,更好发挥政府 作⽤,加强规划政策标准的引导和规范,维护公平竞争秩序。 坚持创新驱动。 着眼科技⾃⽴⾃强,推进关键核⼼技术攻关,促进产业链 供应链安全稳定,提⾼全要素⽣产率,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。 坚持绿⾊安全。 树牢底线思维,强化社会责任关怀,提升本质安全⽔平, 推进绿⾊循环低碳发展,加强⾏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⼒建设。 坚持开放合作。 营造市场化、法治化、国际化营商环境,坚持⾼质量引进 来、⾼⽔平⾛出去,促进要素资源全球⾼效配置,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和相 关⾏业间耦合发展。 (三)主要⽬标 到2025年,⽯化化⼯⾏业基本形成⾃主创新能⼒强、结构布局合理、绿⾊ 安全低碳的⾼质量发展格局,⾼端产品保障能⼒⼤幅提⾼,核⼼竞争能⼒明显 增强,⾼⽔平⾃⽴⾃强迈出坚实步伐。 ——创新发展。 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⼒持续增强,到2025年,规上企业 研发投⼊占主营业务收⼊⽐重达到1.5%以上;突破20项以上关键共性技术和40 项以上关键新产品。 ——产业结构。 ⼤宗化⼯产品⽣产集中度进⼀步提⾼,产能利⽤率达到 80%以上;⼄烯当量保障⽔平⼤幅提升,化⼯新材料保障⽔平达到75%以上。 ——产业布局。 城镇⼈⼝密集区危险化学品⽣产企业搬迁改造任务全⾯完 成,形成70个左右具有竞争优势的化⼯园区。到2025年,化⼯园区产值占⾏业 总产值70%以上。 5 ——数字化转型。 ⽯化、煤化⼯等重点领域企业主要⽣产装置⾃控率达到 95%以上,建成30个左右智能制造示范⼯⼚、50家左右智慧化⼯示范园区。 ——绿⾊安全。 ⼤宗产品单位产品能耗和碳排放明显下降,挥发性有机物 排放总量⽐“⼗三五”降低10%以上,本质安全⽔平显著提⾼,有效遏制重特⼤ ⽣产安全事故。 ⼆、提升创新发展⽔平 (⼀)完善创新机制,形成“三位⼀体”协同创新体系。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 地位,加快构建重点实验室、重点领域创新中⼼、共性技术研发机构“三位⼀ 体”创新体系,推动产学研⽤深度融合。优化整合⾏业相关研发平台,创建⾼端 聚烯烃、⾼性能⼯程塑料、⾼性能膜材料、⽣物医⽤材料、⼆氧化碳捕集利⽤ 等领域创新中⼼,强化国家新材料⽣产应⽤示范、测试评价、试验检测等平台 作⽤,推进催化材料、过程强化、⾼分⼦材料结构表征及加⼯应⽤技术与装备 等共性技术创新。⽀持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、上下游合作机制等协 同创新组织,⽀持地⽅合理布局建设区域创新中⼼、中试基地等。 (⼆)攻克核⼼技术,增强创新发展动⼒。 加快突破新型催化、绿⾊合 成、功能-结构⼀体化⾼分⼦材料制造、“绿氢”规模化应⽤等关键技术,布局基 础化学品短流程制备、智能仿⽣材料、新型储能材料等前沿技术,巩固提升微 反应连续流、反应-分离耦合、⾼效提纯浓缩、等离⼦体、超重⼒场等过程强化 技术。聚焦重⼤项⽬需求,突破特殊结构反应器、⼤功率电加热炉、⼤型专⽤ 机泵、阀⻔、控制系统等重要装备及零部件制造技术,着⼒开发推⼴⼯艺参数 在线检测、物性结构在线快速识别判定等感知技术以及过程控制软件、全流程 智能控制系统、故障诊断与预测性维护等控制技术。 (三)实施“三品”⾏动,提升化⼯产品供给质量。 围绕新⼀代信息技术、 ⽣物技术、新能源、⾼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,增加有机氟硅、聚氨酯、聚 酰胺等材料品种规格,加快发展⾼端聚烯烃、电⼦化学品、⼯业特种⽓体、⾼ 性能橡塑材料、⾼性能纤维、⽣物基材料、专⽤润滑油脂等产品。积极布局形 状记忆⾼分⼦材料、⾦属-有机框架材料、⾦属元素⾼效分离介质、反应-分离 ⼀体化膜装置等新产品开发。提⾼化肥、轮胎、涂料、染料、胶粘剂等⾏业绿 ⾊产品占⽐。⿎励企业提升品质,培育创建品牌。 6 三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(四)强化分类施策,科学调控产业规模。 有序推进炼化项⽬“降油增 化”,延⻓⽯油化⼯产业链。增强⾼端聚合物、专⽤化学品等产品供给能⼒。严 控炼油、磷铵、电⽯、⻩磷等⾏业新增产能,禁⽌新建⽤汞的(聚)氯⼄烯产 能,加快低效落后产能退出。促进煤化⼯产业⾼端化、多元化、低碳化发展, 按照⽣态优先、以⽔定产、总量控制、集聚发展的要求,稳妥有序发展现代煤 化⼯。 (五)加快改造提升,提⾼⾏业竞争能⼒。 动态更新⽯化化⼯⾏业⿎励推 ⼴应⽤的技术和产品⽬录,⿎励利⽤先进适⽤技术实施安全、节能、减排、低 碳等改造,推进智能制造。引导烯烃原料轻质化、优化芳烃原料结构,提⾼碳 五、碳九等副产资源利⽤⽔平。加快煤制化学品向化⼯新材料延伸,煤制油⽓ 向特种燃料、⾼端化学品等⾼附加值产品发展,煤制⼄⼆醇着重提升质量控制 ⽔平。 四、优化调整产业布局 (六)统筹项⽬布局,促进区域协调发展。 依据国⼟空间规划、⽣态环 境分区管控和国家重⼤战略安排,统筹重⼤项⽬布局,推进新建⽯化化⼯项 ⽬向原料及清洁能源匹配度好、环境容量富裕、节能环保低碳的化⼯园区集 中。推动现代煤化⼯产业示范区转型升级,稳妥推进煤制油⽓战略基地建 设,构建原料⾼效利⽤、资源要素集成、减污降碳协同、技术先进成熟、产 品系列⾼端的产业示范基地。持续推进城镇⼈⼝密集区危险化学品⽣产企业 搬迁改造。落实推动⻓江经济带发展、⻩河流域⽣态保护和⾼质量发展要 求,推进⻓江、⻩河流域⽯化化⼯项⽬科学布局、有序转移。 (七)引导化⼯项⽬进区⼊园,促进⾼⽔平集聚发展。 推动化⼯园区规范 化发展,依法依规利⽤综合标准倒逼园区防范化解安全环境⻛险,加快园区污 染防治等基础设施建设,加强园区污⽔管⽹排查整治,提升本质安全和清洁⽣ 产⽔平。引导园区内企业循环⽣产、产业耦合发展,⿎励化⼯园区间错位、差 异化发展,与冶⾦、建材、纺织、电⼦等⾏业协同布局。⿎励化⼯园区建设科 技创新及科研成果孵化平台、智能化管理系统。严格执⾏危险化学品“禁限控” ⽬录,新建危险化学品⽣产项⽬必须进⼊⼀般或较低安全⻛险的化⼯园区(与 7 其他⾏业⽣产装置配套建设的项⽬除外),引导其他⽯化化⼯项⽬在化⼯园区 发展。 五、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(⼋)加快新技术新模式协同创新应⽤,打造特⾊平台。 加快5G、⼤数 据、⼈⼯智能等新⼀代信息技术与⽯化化⼯⾏业融合,不断增强化⼯过程数 据获取能⼒,丰富企业⽣产管理、⼯艺控制、产品流向等⽅⾯数据,畅联⽣ 产运⾏信息数据“孤岛”,构建⽣产经营、市场和供应链等分析模型,强化全 过程⼀体化管控,推进数字孪⽣创新应⽤,加快数字化转型。打造3-5家⾯ 向⾏业的特⾊专业型⼯业互联⽹平台,引导中⼩化⼯企业借助平台加快⼯艺 设备、安全环保等数字化改造。围绕化肥、轮胎等关乎⺠⽣安全的⼤宗产品 建设基于⼯业互联⽹的产业链监测、精益化服务系统。 (九)推进示范引领,强化⼯业互联⽹赋能。 发布⽯化化⼯⾏业智能制造 标准体系建设指南,编制智能⼯⼚、智慧园区等标准。针对⾏业特点,建设并 遴选⼀批数字化⻋间、智能⼯⼚、智慧园区标杆。组建⽯化、化⼯⾏业智能制 造产业联盟,培育具有国际竞争⼒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⽅案供应商,提升化⼯ ⼯艺数字化模拟仿真、⼤型机组远程诊断运维等服务能⼒。基于智能制造,推 ⼴多品种、⼩批量的化⼯产品柔性⽣产模式,更好适应定制化差异化需求。实 施⽯化⾏业⼯业互联⽹企业⽹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,推动商⽤密码应⽤,提升 安全防护⽔平。 六、加快绿⾊低碳发展 (⼗)发挥碳固定碳消纳优势,协同推进产业链碳减排。 有序推动⽯化化 ⼯⾏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,提⾼⾏业能效⽔平。拟制⾼碳产品⽬录,稳妥调 控部分⾼碳产品出⼝。提升中低品位热能利⽤⽔平,推动⽤能设施电⽓化改 造,合理引导燃料“以⽓代煤”,适度增加富氢原料⽐重。⿎励⽯化化⼯企业 因地制宜、合理有序开发利⽤“绿氢”,推进炼化、煤化⼯与“绿电”、“绿氢”等 产业耦合示范,利⽤炼化、煤化⼯装置所排⼆氧化碳纯度⾼、捕集成本低等 特点,开展⼆氧化碳规模化捕集、封存、驱油和制化学品等示范。加快原油 直接裂解制⼄烯、合成⽓⼀步法制烯烃、智能连续化微反应制备化⼯产品等 节能降碳技术开发应⽤。 8 (⼗⼀)着⼒发展清洁⽣产绿⾊制造,培育壮⼤⽣物化⼯。 滚动开展绿⾊ ⼯艺、绿⾊产品、绿⾊⼯⼚、绿⾊供应链和绿⾊园区认定,构建全⽣命周期绿 ⾊制造体系。⿎励企业采⽤清洁⽣产技术装备改造提升,从源头促进⼯业废物 “减量化”。推进全过程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,加⼤含盐、⾼氨氮等废⽔治理 ⼒度,推进氨碱法⽣产纯碱废渣、废液的环保整治,提升废催化剂、废酸、废 盐等危险废物利⽤处置能⼒,推进(聚)氯⼄烯⽣产⽆汞化。积极发展⽣物化 ⼯,⿎励基于⽣物资源,发展⽣物质利⽤、⽣物炼制所需酶种,推⼴新型⽣物 菌种;强化⽣物基⼤宗化学品与现有化⼯材料产业链衔接,开发⽣态环境友好 的⽣物基材料,实现对传统⽯油基产品的部分替代。加强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绿 ⾊替代品研发应⽤,防控新污染物环境⻛险。 (⼗⼆)促进⾏业间耦合发展,提⾼资源循环利⽤效率。 推动⽯化化⼯与 建材、冶⾦、节能环保等⾏业耦合发展,提⾼磷⽯膏、钛⽯膏、氟⽯膏、脱硫 ⽯膏等⼯业副产⽯膏、电⽯渣、碱渣、粉煤灰等固废综合利⽤⽔平。⿎励企业 加强磷钾伴⽣资源、⼯业废盐、矿⼭尾矿以及⻩磷尾⽓、电⽯炉⽓、炼⼚平衡 尾⽓等资源化利⽤和⽆害化处置。有序发展和科学推⼴⽣物可降解塑料,推动 废塑料、废弃橡胶等废旧化⼯材料再⽣和循环利⽤。 七、夯实安全发展基础 (⼗三)推⼴先进技术管理,提升本质安全⽔平。 压实安全⽣产主体责 任,推进实施责任关怀,⽀持企业、园区提⾼精细化运⾏管理⽔平,建⽴健 全健康安全环境(HSE)管理体系、安全⻛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 预防机制,建⽴完善灭⽕救援⼒量,提升应急处置能⼒。持续在危险化学品 企业开展“⼯业互联⽹+安全⽣产”建设,推动《全球化学品统⼀分类和标签 制度》(GHS)实施。⿎励企业采⽤微反应、⽓体泄漏在线微量快速检测等 先进适⽤技术,消除危险源或降低危险源等级,推进⾼危⼯艺安全化改造和 替代。 (⼗四)增强原料资源保障,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。 拓展⽯化原料 供给渠道,构建国内基础稳固、国际多元稳定的供给体系,适度增加轻质低碳 富氢原料进⼝。按照市场化原则,推进国际钾盐等资源开发合作。加强国内钾 资源勘探,积极推进中低品位磷矿⾼效采选技术、⾮⽔溶性钾资源⾼效利⽤技 术开发。多措并举推进磷⽯膏减量化、资源化、⽆害化,稳妥推进磷化⼯“以渣 定产”。加强化肥⽣产要素保障,提⾼⽣产集中度和⻣⼲企业产能利⽤率,确保 化肥稳定供应。保护性开采萤⽯资源,⿎励开发利⽤伴⽣氟资源。 ⼋、加强组织保障 9 (⼗五)强化组织实施。 各地有关部⻔要结合本地实际,将重点任务统 筹纳⼊部⻔重点⼯作,强化事中事后监管,协调推进任务落实。有关企业要 结合⾃身实际,按照主要⽬标和重点任务,务实推进相关⼯作,依法披露环 境信息。相关⾏业组织要发挥桥梁纽带作⽤,积极服务指导,强化⾏业⾃ 律。加强政策宣贯解读,积极回应社会舆论和⺠众合理关切,切实提升社会 公众对⽯化化⼯的科学理性认知。 (⼗六)完善配套政策。 加强财政、⾦融、区域、投资、进出⼝、能 源、⽣态环境、价格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同。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 ⽤,推进银企对接和产融合作。强化知识产权保护。加强化⼯专业⼈才培养 和从业员⼯培训。推动⾸台(套)装备、⾸批次材料示范应⽤。 (⼗七)健全标准体系。 建⽴完善化⼯新材料特别是改性专⽤料、精细化 学品尤其是专⽤化学品等标准体系,⽣物基材料、⽣物可降解塑料、再⽣塑料 材料评价标识管理体系,绿⾊⽤能监测与评价体系。完善重点产品能耗限额、 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含量限值和污染物排放限额。探索基于碳⾜迹制修订含碳化 ⼯产品碳排放核算以及低碳产品评价等标准。参与全球标准规则制定,加强国 际标准评估转化。
专注纯镍N02201,蒙乃尔N04400,镍基合金N06625,N06600,N08825,N08810,N08020;哈氏合金N10276,N06022,N06200,N10665,N10675;超级奥氏体不锈钢N08904,N08926,N08367,S31254,S30815;双相钢S32750, S32205以上板棒整板及切割销售
材料主要来自:德国VDM,法国阿赛洛,奥托昆普Outokumpu,美国哈氏Haynes,美国超合金SMC,美国冶联ATI,日本冶金,宝武特钢,山西太钢。
嗡 哇苏
达咧司哇哈
上海仓库地址:上海市普陀区红柳路555弄(宝翔不锈钢市场) 联络电话:13921529290
江苏配送中心:江苏省无锡市芙蓉三路(芙蓉钢材市场H库) 联络电话:0510-83573620 网站备案/许可证号:沪ICP备13010462号-3
扫描二维码
联络我们微信